“孩子这样瞎画,当然也是好玩的,但在高段是不是还应该教一点类似素描这些基础知识,让孩子在美术课里学到真知识?不然没法打分。”
一次外地的项目分享会上,有位乡村美术老师对致朴的美育课程提出了这样的质疑。
非常能够理解这位老师的担忧,这个疑问可能很多美术老师都有。当时我回答了这位老师的问题,但回来后老师的质疑一直在我脑子里回荡,生怕当时简短的回答没能解决困惑。何况也不是第一次听到类似的质疑,所以我觉得有必要以一篇推文做出回应,聊聊我们对这个话题的思考。
学生为什么会“瞎画”?
刚好近期我在整理致朴美育项目点学生的画作。孩子的作品一幅一幅在我眼前跳过,其中不乏“黏土团”、“毛线球”、“泼墨”作品,也就是老师口中所谓“瞎画”的作品。我看着这些歪歪扭扭的线条、随意泼洒的颜料,回忆起前几天听课的场景——美术老师在上我们《传统节日美育课程》中“清明粿”的主题。这个班日常每周只有一节美术课,之前也基本上都是在纸上临摹画一张画了事。这一次,按照我们课程《指导手册》的要求是设计并用超轻黏土制作一个“清明粿”。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超轻黏土,可想而知,当黏土发下去的那一刻,教室里就炸了锅。每个孩子都扯到一块又软又黏的黏土,忘情地反复将黏土搓揉,甚至忘了今天要做什么。
嗨了10多分钟后,终于有学生才想起来今天的课程主题,开始制作自己的“清明粿”。
我一下子想到了一个老师们认为是“瞎画”的原因——这些孩子很少接触纸张之外新鲜的材料和其他玩法,于是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。
下课后清明粿做好了,这样的“瞎画”作品是否能够得到老师理解?
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原因——引导不足,按照以往的方式是老师直接展示出一幅范画或者一个主题,让学生开始作画。可是你的范画和给出的主题跟学生有什么关系?创作者和创作案例之间的连接点在哪里?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的情感互动,甚至孩子压根就不喜欢这个主题,这样的情况下凭什么让孩子很好的创作?
美术课堂里的学生不应该是复印机。
真的是“瞎画”吗?
初看到这样的作品,光看画面你可能会认为:这个孩子在“瞎画”。可是你有问过孩子画面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想法吗?这是一个男生画的“钟馗”。
在端午课程中我们没有提供范画,只给学生讲了钟馗的故事,提供了一段钟馗外形描述文字,于是这位孩子给“钟馗”头上戴了一个“养蜂人”的面罩。这样的造型引起了大家的好奇,而该学生的解释是:“不是你说钟馗头戴乌纱帽吗?”对啊,这就是孩子眼里的“乌纱帽”,他的绘画是有依据的。既然我没有提供范画,就没有了标准答案,没了标准答案我就必须接受所有预设外的情况出现,那么这时候孩子只要有自己合理的解释或思考,我都接受。尽管这个孩子理解的“乌纱帽”和成人理解的“乌纱帽”不是一个概念。
“不一样的我,不一样的表达”这是致朴美育最核心的价值观之一。
常山小学球川小学林靖作品
田野里的林靖
这是一个女生的“清明—田园风光”作品。记得那次讨论会上,一位美术老师拿着一叠孩子的画,却始终不愿意拿出来分享,后来她的解释是觉得自己学生实在画得不好,不好意思拿出来。可是当这组作品呈现出来后我惊呆了:清明的田园不就是这样的吗?不同于秋天的金黄,学生挑选了最为鲜亮的嫩黄色,这不正是春天油菜花的颜色吗?这个孩子显然是将自己生活中的视觉经验转化到了自己的画面上,她有自己的画面构思和配色思考。可是,有多少这样的作品先被自己的美术老师默默否定掉了。
为什么会担心“瞎画”?
不难发现文章开头那位老师的困惑点最后落在了“没法打分”上。当美术课材料丰富起来、没了范画、课堂打开、学生自由表达、评价开放之后,“打分”就变成了一个难题。可是美术课评价就只能是“打分”吗?美术课不就是应该有别于“对与错”、“好与差”、“高与低”的主流评价方式,采取多维度的、开放自由的评价方式吗?教授素描和色彩就是美术课的真知识吗?这些问题我没有结论,但我希望与习惯了传统美术教学方式的老师们一同探讨。
放眼乡村的美术课堂,要么所谓的语数外“主课”老师在“应付”美术课、要么干脆不开课、要么统一临摹范画,“瞎画”的机会非常难得。孩子需要表达,可是我们不能要求他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表达,那只是“老师需要的标准答案”。我们得允许孩子有情绪释放的空间甚至有时是失控状态,何况事出有因。老师需要忍受孩子的“瞎画”,要在自身的教学上反思,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学生。
乡村儿童面对繁重枯燥的学业,且很大一部分处于留守状态,每周能从仅存的0-2节美术课中获得一次“瞎画”的机会,即便作为一次情绪舒压的机会我认为也是有意义的。何况老师们口中的“瞎画”正是我们提倡的“原生表达”。孩子眼里放光,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了想法、设计和情感,“瞎画”二字从何说起?
致朴乡村美育支持项目的第一理念是:绘画是一种表达。
既然是表达,真实就是第一标准。我们提倡真实且自由的表达,我们努力为孩子提供真实的表达通道,我们坚守真实的美术课堂。致朴提倡的美术课,其实谈不上有多少创新,只是试图将美术课堂恢复其应该有的样子。